農業生產的獲利模式以外銷毛豆市場為例
對於毛豆先生周國隆的毛豆產業復興故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uolung.chou
如果google毛豆先生周國隆,就可以看到許多相關的報導,
在這邊不就多描述周國隆先生的故事。
以2014年的農產品外銷數據為例,台灣農產品輸日排名前六依序是毛豆、乾燥菇類、蘭科切花、其他切花、美生菜、香蕉。
這六類農產品共創造了150億日幣的出口產值。
排名第一的毛豆,除了農政人員的品種研發、栽培技術的改良等,其中一項核心關鍵領先大陸的就是前端高效率「毛豆聯合收穫機」與後端冷凍加工串聯起來的整體生產製程,讓成本下降,品質提升。
在南部農業縣,毛豆產業是使用「區域聯防」戰術!
使用法國農機技術的毛豆產業,還有駐台的外籍兵團總教練法國人科吉達先生,他在台灣娶妻生子,成為台灣的新住民。
科吉達先生服務著屏東到彰化的毛豆產業廊帶的機具保養維修,他是台灣毛豆產業的幕後的無名英雄。
什麼是農業生產穩定獲利的模式?
質與量需要達到基本的程度,能依照客戶的需求穩定的以海運供給,而不是客戶欣賞你的農產品下了基本訂單跟他說,對不起我沒有這個量。
這個前提達到了之後,思考如何做出與其他國家的差異化。
當然能高產量、高品質自然沒有敵手,但如果做不到高產量、高品質的時候,策略要往哪個方向呢?就必須考量市場的需求與自身的生產加工儲運能力去判斷。
從第一張圖出口產量可以看到,2007年就是台灣毛豆產業最低潮的一年,但從1999年之後慢慢產業重整,從2007年的最低潮轉向並逐年上升。
配合第二張圖可以看到,我們不只是量的上升,連平均單價也從每公斤55元附近逐年上升到每公斤64.1元的新高。
根據日本關口的資料,
2014年台灣輸日本每公斤毛豆報關價為217.7日幣,
佔日本進口毛豆42%。
而過去的假想敵,可能會淘汰台灣的中國呢?
中國輸日本每公斤毛豆報關價為182.6日圓,
佔日本進口毛豆21%。
中國毛豆產業被台灣的轉型擊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不思生產轉型,只利用大規模的便宜人力生產低價低品質的商品,勢必難以競爭。
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,這句話除了告訴你必須分散風險,也隱藏著一個意涵,你只有一個客戶,而不是多個客戶。
當你的產業只有一個客戶的時候,需求端卻有多個供給來源時,作為生產端反而是被控制的一端,而不是主導方。
想要獲利與降低風險,就必須不斷開拓新的市場,創造出新的需求,從最後一張日本市場佔我國出口毛豆比率可以看到,從過去的95%以上,不斷的下降到87%,不斷拓展其他國家的市場,創造食用毛豆的飲食文化需求。
毛豆產業可以從看不見明天的夕陽農產業,經過整合,再度站起進而望眼世界。
其他的農產業也正在崛起中,但如果不肯面對自己生產技術的落後、管理的落後、加工的落後,認為一切的衰敗都是政府與財團跟盤商的剝削,只想要更多的補助與補貼,這樣都分不清楚青農跟老農的差異了?